《金馬50》除了記錄台灣影史的發展,華人電影的鋒芒,也在歷屆影后影帝身上留下歲月的痕跡,「長江後浪推前浪」真是亙古不變的道理。
走過50的金馬,更印證了電影是不需共通語言的,一部好的影片是無國界的。
個人感動之餘也幫《金馬50》的典禮頒個獎
《最佳驚喜獎》吳宇森與狄龍最後兩人頒發「最佳新導演」,當狄龍唸到陳哲藝,他驚喜的跳起來,得獎音樂也開始奏起,沒想到這時狄龍卻又再唸起其他入圍者名字,此時全場所有人愣住。幸好最後還是由陳哲藝得獎。
《最佳動力獎》林強昨以電影《天注定》拿下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,這是他個人第4座金馬,他說:「現在批評社會的聲浪很多,批評是阻力,鼓勵才是動力,這是最好的證明。」
《最佳表演獎》歌手蔡琴:「下次不要十年後再找我了,我不是一代宗師。」
《最佳丰采獎》張曼玉
《最佳犀利獎》 “最佳改編劇本”李檣『我還以為今晚要被剃光頭了,還好還有一根毛。要說獲獎的心情,是虎口脫險,沒死。』
《最佳登天獎》李康生在台上舉起金馬獎座時,動作刻意放慢,他笑說「這不是電視壞掉,這是蔡導拍片的風格!」,李康生更說「拍電影對我來說非常難,拍好的電影更是難上加難,要在影帝面前拿到男主角真是比登天還難」。
李康生在「郊遊」演技更上層樓,他與2個孩子在大城市中過著野狗般的生活,且在蔡明亮長鏡頭之下,李康生看似平凡的做出草叢尿尿、抽菸、啃食雞腿、舉廣告牌時唱「滿江紅」等行為,卻能展露驚人張力,尤其他與一顆高麗菜的愛慾洩憤戲碼,爆炸式的拋出中年失業失妻男子的內心淒苦。
《最佳感動獎》蔡明亮以《郊遊》獲得最佳導演,他步上舞台從老班底楊貴媚手中接到獎座,忍不住落淚,「很糾結,我今天一直在裝淡定,我跟金馬獎非常糾結,它不喜歡我,我也不太喜歡它,這馬跑得好快,是因為策馬人的關係嗎?它好像慢下來了。金馬獎是要放慢腳步等我,還是要加快腳步墜落,你們可以慢慢看。」他感謝評審肯定:「謝謝李安,謝謝你帶領的這個團隊,讓我好想再走下去!」
《郊遊》在金馬影展首映爆滿,影評一面倒認為是蔡明亮歷年最佳作品,他說:「我沒有變,是觀眾變了,變得可以接受不同形式的電影。」
金馬評審/章子怡角色豐滿 《爸媽不在家》勝在夠純
NOWnews – 5小時前
記者許世穎/台北報導
被視為第50屆金馬獎最大獎的「最佳劇情片獎」,最後被新加坡電影《爸媽不在家》拿走,被不少人視為爆冷或意外,評審團主席李安稍晚分析獲獎原因,《爸》片是在討輪四輪之後,以一票之差險勝《郊遊》。
本屆評審會議有別以往,是從最大獎開始討論,李安導演笑說創下金馬史上紀錄,共討論了兩個半鐘,善用時間到最後一刻。過程中,除了《毒戰》以外的四部電影票數差不多。
後來而且經過討論、拉票之後,喜歡《爸》片的人最多,被問到勝出理由,李安導演直說,這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「純」,比較起來,《郊遊》還要去說服不喜歡的人,但《爸》片不僅喜歡的人最多,更有一組人是「極端的喜歡」。
至於最佳導演方面,是在最佳影片出來之後,幾乎沒甚麼討論就決定是蔡明亮導演,男主角方面則是李康生、梁朝偉與張家輝被討論最多,但李康生第一次就是最高票,不過因為沒過半所以又討論到第二輪。李安也稱讚新科影后章子怡在《一代宗師》的結局表現非常好、角色豐滿,但也有不少人喜歡鄭秀文和舒淇外放的演技。
而雖然《爸》片拿下最大獎,李安也提到自己對於有兩場戲覺得比較有問題,但都不是太嚴重,「不是我的第一名,但也很接近」李安說。至於金馬50的最大獎卻被新加坡電影拿走,李安也表示相當驕傲,他認為,金馬獎可以做這樣的決定,代表格局更大、又往前進了一步。
李安:台灣電影創作自由可惜技術不到位
自由時報 – 1小時4分前
金馬採訪團╱台北報導
李安擔任金馬50評審團主席,坦言壓力非常大,還2度問記者:「你們覺得這樣的結果如何?」雖然入圍者有許多他的朋友,但他自認摸著良心評選,這就是評審團商量出來的結果。看完「爸媽不在家」,他還問其他評審:「你敢不敢投它?」最大獎頒給新加坡,他說:「我感覺非常良好。」
在密集看遍今年最強華語片後,李安認為今年台灣電影整體看起來不錯,台灣最大的優勢就是創作自由,缺點就是格局小,再加上沒有電影工業,技術不到位,氣虛了點,難成大氣候。他認為蔡明亮很強,但他不等於台灣;就像宮崎駿不等於日本片一樣。
李安心疼台灣電影靠著真心與熱情支撐,但要得獎就總是差一點。雖然新加坡「爸媽不在家」的格局更小,只花了1500萬元台幣拍攝,但每個技術部門都很到位。今年的台灣片中,李安也非常喜歡「甜‧秘密」,但還是沒有爭取到獎項。「失魂」的攝影也接近得獎,但這部片的室外自然光不好,只有室內攝影好,最後只爭取到最佳錄音。
今年4部入圍紀錄片都是台灣片,評審認為4部入圍片都有明顯操控內容的痕跡,「看見台灣」雖然找小朋友去玉山上唱歌,卻還是操控最少的。李安認為「看見台灣」傳達的環保訊息非常重要,希望中國也有人拍這樣的影片。
3大贏家凸顯台片3不足
作者:張士達╱特稿 | 中時電子報 – 1小時47分前
中國時報【張士達╱特稿】
金馬50給了台灣電影3個最好的提醒:3部得到最多主要獎項的作品,分別象徵了當前台灣電影的3種不足。《爸媽不在家》在小格局中示範了扎實的編導實力;《郊遊》體現了世間電影幾乎早已放棄追求的藝術高度;《一代宗師》則在高難度的題材中發揚了精雕細琢的技術光芒。一路跌跌撞撞走來,原來,台灣電影在金馬年屆50之際還這麼稚嫩,還有這麼多的不足亟待迎頭趕上。
台灣電影去年以僅僅兩座金馬創下史上最慘烈成績,今年的6座金馬雖已有成長,但評審團主席李安語重心長指出,台灣電影雖有創作自由,但「格局小,技術差,難成大氣候,氣虛了一點」。他說,雖有蔡明亮穩住水平,但「台灣電影好的時候他是這樣,不好的時候他也是這樣。蔡明亮不等於台灣電影,就像宮崎駿也不等於日本電影。」
蔡明亮堅持自我並探索電影形式不同可能的創作路線,在全球影壇已是走在時代前端,20年來不間斷地為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壇維持可見度並贏得尊敬,金馬此時頒給他與李康生,就算不是遲來的肯定,至少也是台灣電影欠他的一個榮耀。
來自馬來西亞的蔡明亮成了台灣電影享譽國際的招牌,來自新加坡的《爸媽不在家》導演陳哲藝則感謝台灣新電影:「台灣新電影是我的啟蒙,沒有台灣新電影,就沒有《爸媽不在家》。」兩人同樣在台灣新電影的養分中成長茁壯,當新生代的台灣創作者,早已遺忘新電影前輩在那個艱困年代裡對創作的追求,卻是由來自海外的華人接下了傳承的棒子。
金馬獎開放全球華人競技的意義此時更顯珍貴,因為我們需要更多多元化的同伴與對手,來提醒我們不要在「愛台灣」的情懷中模糊了視野。電影的普世價值究竟在哪?勇奪最大獎的《爸媽不在家》給了一個很好的參考: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