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

 

《爸媽不在家》陳哲藝重塑一個舊年代
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3/11/22/OT1311220001.htm

 一部《爸媽不在家》,「新加坡電影」第一次躍入世人眼簾。八十後導演陳哲藝,十年前開始拍短片,今年交出第一部長篇作品,收穫無數掌聲,並成為各大影展的座上客。

 訪問時,他時而低頭思考,時而指手畫腳,時而自嘲「拍電影的人都是犯賤。」但「犯賤」的人偏偏拍了一部真誠的電影,並以一個菲傭的視角,透視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加坡的面貌。■文:香港文匯報記者伍麗微 圖:Golden Scene 鳴謝:百老匯The One

「這是一個很卑微的小品。」陳哲藝坦言自己並沒有野心,只是想拍一個很誠懇的故事,因而可以預料,電影沒有華麗的佈景,沒有巨星加持,也沒有太多技巧。他花了兩年時間寫劇本,用了十個月從二十多間小學裡挑出許家樂,最後在一個空房子裡搭出場景,在短短二十五天內拍出一個年代。

 「新加坡變得太快了。」印象中的新加坡已不復見,導演說「拍得很辛苦」,因為他只能憑回憶和舊照片捕捉那個年代的質感,拍出消失的色調與情懷。

時代蛻變中

電影取材自陳哲藝兒時與菲傭相處的片段,刻劃了新加坡家庭在九七金融風暴下面臨的困境與暗湧。小男孩許家樂對菲傭泰莉介入家庭的抗拒與接受,母親面對工作壓力與泰莉母性「威脅」的忐忑不安,父親被裁投資失敗的落泊迷惘,家庭風暴一觸即發。香港人看,覺得特別親切。爸媽不在家、菲傭照顧孩子、金融風暴下的人心思變,電影恰恰也是香港昔日的對照。

「新加坡與香港的社會問題非常像。」上世紀九十年代菲傭家庭的普遍,之後全力發展經濟、人口迅速增長,近兩三年因移民人口太多爆發強烈的種族矛盾,華人排斥華人,彼此開始「找不同」。現在的新加坡對陳哲藝而言很陌生,離開故鄉去英國讀書,中間不過兩三年時間,但回來一看,有了「劇變」,放眼都是新的大廈、新的基建。

電影中新加坡味道最濃烈的,是家樂一家人那口交雜普通話與英文的語言,但這些特徵,也隨新加坡政府打壓方言而慢慢消失。導演說,現在的新加坡人只會說英文,電影幾乎似看英語片。「新加坡以前分英校和華校,戲裡的家庭是讀華校的,現在已經沒有華校,只剩華語這個科目。」

以前的公公婆婆只會說方言,現在年輕一代操流利的英文,國家變得愈來愈國際化,但陳哲藝卻有點迷惘,對現在的新加坡「失去了方向」,沒辦法拍當下。「我會繼續說新的故事,但要搞清楚現在發生甚麼事。」

單純說故事

《爸媽不在家》乍看與許鞍華的《桃姐》風格很像,都是小品,都以刻劃人情為主,但陳哲藝的鏡頭更乾淨利落,更輕描淡寫。「桃姐上演時,我已經開始拍攝了。」他不否認自己鍾愛細膩、人文的題材。「這部片的企圖很單純,以前我拍短片會玩一些風格,但這次我在美術、攝影方面,都沒有去耍鏡頭,我不想有任何做作的地方,這是我的故事,我要扎扎穩穩地把它拍出來。」風格平淡,色調偏黃,沒有浪漫化一個年代,也不「show off」。「拍電影很多時都會想秀東西,但我不想這樣做。」

在拍短片的過程裡,他反而會嘗試不同的東西,但「一個故事會引導你去怎麼拍它。」這個故事很個人,「我不可能去設計它,這會看起來很假。」甚麼樣的導演,便拍出甚麼樣的電影,陳哲藝能夠得到觀眾的歡心,也是因為「很純粹」。

這也與導演的個人喜好相關。比起大部分喜歡看英語片的新加坡觀眾,他反而喜歡台灣侯孝賢、楊德昌、李安這一批導演。

只想拍電影

新加坡的電影史很短,只有十多二十年。小時候他沒想過要拍電影,反而熱衷於參加舞台演出,以為長大後自己會進劇場,演舞台劇。讀書時要修英國文學,心知讀莎士比亞是劇場工作者必修之課,但他偏偏非常討厭莎士比亞,就跑去拍電影。誰知,19歲拍了第一部片,2007年憑短片《阿》奪康城影展短片金棕櫚獎,29歲拍《爸媽不在家》,再奪康城影展金攝影機獎。

不過電影這口飯吃得不容易,《阿》之後,他拍了十部短片,其中《霧》更入圍柏林影展競賽單元,但並沒有為他帶來轉機,他虧錢虧慘了。「我用自己的存款來拍片,曾經窮到銀行戶口只剩100塊,新加坡也有類似於『八達通』的交通卡,我每次增值都不會多於50塊。」即使如此,他還是要拍,「我除了拍片,其他東西都不會做欸。我會做飯,如果有一天我拍不成電影,可能開一家餐廳。」他很直接地說,除了拍電影,沒有其他想做的事。

 

 

 

電影路難行陳哲藝曾躲被痛哭

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mov/201311270118-1.aspx

(中央社記者徐卉台北27日電)「爸媽不在家」導演陳哲藝抓下金馬大獎,但他曾為電影窮途潦倒,除夕夜戶頭只剩新加坡幣12毛半,讓他躲在被窩裡痛哭,永生難忘。

今年才29歲的新加坡導演陳哲藝,憑他首部劇情長片「爸媽不在家」勇奪這屆金馬獎最佳影片、最佳新導演、最佳原著劇本等獎項,雖然媒體多以「爆冷」形容,但他能一舉擊敗王家衛、杜琪峯、賈樟柯、蔡明亮等各路大師奪得最佳影片大獎,絕不是光靠運氣就能辦到的。

陳哲藝在離台前接受中央社專訪,當天等著專訪陳哲藝的媒體從一早10時排到下午,讓金馬頒獎前一天還神彩奕奕的陳哲藝看來疲憊不少,陪同來台的妻子也等著他結束訪問,才能享受難得的甜蜜時光,陳哲藝對於這樣的結果直呼,「很意外,從沒想過,原本只想在金馬獎當小粉絲和崇拜的大師們合照」。

陳哲藝從大學在新加坡念電影,一直到去英國念碩士,10年間他從不間斷的拍短片,被稱讚首部長片就能掌握純熟技術,陳哲藝表示,「不是因為我年輕,是我起得早」,19歲就開始拍短片的他,直到認為自己到了適合步入長片的階段才去嘗試。

陳哲藝說,他很要求精準,不管是演員的表演、攝影、剪接或整個畫面的精準,他任何東西都抓得很細。但他坦承,短片轉長片是很大改變,不只人物情感,還改編自己經歷,很多時候處在主觀客觀之間,花了2年寫劇本,才發現原來這麼辛苦。

走上頒奬台,看似光鮮亮麗、萬眾矚目的陳哲藝,事實上曾因電影走得艱辛,一度想放棄。他回憶起2011年從英國留學回到新加坡,接到一個拍攝農曆新年短片的案子,最後預算超支2萬多美元,委任的業主卻不願付超支費。

為了那筆超支費,陳哲藝到處向朋友借錢,還花了1年時間拍廣告還債,那年一邊開心有一個很棒的作品,但也是他最難過的一個年,既負債又窮,「那天跟父母吃了團圓飯,突然意識到隔天是初一,又想到我結婚了,按習俗要包紅包,去提款機取了100美元,看了戶頭只剩12毛半的星幣」。

陳哲藝嘆口氣說,那天他取完錢回家,也沒跟爸媽說,就回到房間躲在被窩裡痛哭,哭得很慘,當時就問自己,「陳哲藝,你怎麼搞成這個樣子,怎麼會拍電影拍到那麼潦倒」,一度考慮轉行教書或當公務員,但結論始終是「我只想拍電影,我沒有其他想做,我唯一的欲望就是拍片創作」。

但那年除夕夜帶給陳哲藝的衝擊不小,他表示,「那天是我成年過後哭得最慘的一次,永遠記得是2011年的除夕夜」。不過,也讓他決心啟動「爸媽不在家」的計畫,算是給自己的考驗,「先拍完第1部長片,可能拍完發現自己不適合,或這條路不適合」。

而「爸媽不在家」獲得出乎陳哲藝預料的成功,他也知道接下來的路會更難走,陳哲藝表示,「我唯一可以做到就是用心、更加努力」,但拍完之後會希望休息一陣子、尋找平靜,「沒錢就窩在倫敦的房子裡面,有錢就去西藏之類,去修身養性閉關」。

不過,陳哲藝也說,未來除了在新加坡發展電影企劃案,打算第2部電影前往倫敦拍攝他首部全英語片,挑戰自己能否掌舵一部完整的英語片,採用洋人演員,「電影不分國界、文化、語言的媒介,我不會限制自己」,未來的電影路,未滿30歲的陳哲藝已準備大鳴大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瓶子 的頭像
    瓶子

    生活 樂活 慢活

    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