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10/01/29 15:55

網路文章分享(yahoo部落格文章)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monster543@kimo.com/article?mid=143&next=109&l=a&fid=8

wvr_oAyTkaM4QHoVSasE3A  

書名:死後四十種生活(SUM: 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
作者:大衛.伊葛門(David Eagleman
繪者:伊卡魯斯
譯者:郭寶蓮
出版:小異出版 2009 / 09

        這本書其實已經讀完很久,卻老是惦記著,一直想寫篇文章談,但又覺得怎麼說都是畫蛇添足,有損這本小書的簡潔輕盈。不過秉持著好書要多多推廣的心態,還是容我介紹吧。

       
作者大衛伊葛門出身很特別,大學時主修英美文學,但後來卻轉攻神經科學,而後主持某間神經科學實驗室,利用晚上閒暇的時間寫小說,既有人文的訓練,又有科學的專業背景,因此寫出了這本理性與感性揉雜,既輕巧又深邃的書。

       
如同書名所標示,每則短文都是對死後世界的想像,也重新定義死亡,每則故事都非常短,約莫兩三頁,平靜的語氣像是扼要的實驗室報告,但卻字字珠磯,讓人讀著讀著不禁產生敬意,像是參經,彷彿讀太快了就褻瀆了神的話語,軼失了真理的奧義。

       
這當中我很喜歡第一則與書同名的故事:〈總和〉。在這個死後的世界,我們會重複在世所做的一切,但順序全部重新編排,相同的事情會全部排在一起,一次做完。因此會有許多令人捧腹大笑的情形:「你會有整整兩個月什麼事都不做,只在自家門前街道上開車,另有七個月整天都在做愛。連續睡上三十年,眼睛都沒睜開。整整五個月坐在馬桶上翻雜誌」(11)。讀到這裡,你也許會跟我一樣,放下書拿起紙筆,開始計算你這輩子到底發呆多久,作多久的愛(啊,那麼男人一再擔心的早洩恐怕不是問題了,只是女人是否要花許多時間連續不停偽裝高潮),睡了多久的時間(以及,連續做這麼久的夢,醒來是否已經遺忘了自己這邊的人生,幻化為蝴蝶的一場夢),在馬桶上蹲了多久。

       
而這樣的設定延續下去,我們才發現何謂生命不能承受之輕,體會日常生活的重複與瑣碎;原來一生花在重要與無謂事物上的時間,竟然不成比例:「兩週時間全用來納悶死後會怎樣,但那刻來臨時,才發現自己身體往下墜的時間只有一分鐘。七十七個小時困惑,一小時發現自己忘了某人的名字。三星期明白自己做錯了。兩天在說謊。六週等綠燈,七小時嘔吐。十四分鐘經歷純粹的喜樂。......三十四天經歷渴望的感覺。六個月看電視廣告。四個星期坐著思忖可以把時間拿來做更好的用途」(12)。讀到這裡,令人不禁想起小時候曾看過的遊地獄圖:時間如恆河沙數,漫漫無盡,而死後的煉獄,不是上刀山下油鍋,而是一再反覆經歷生前無謂的一切,日常生活的永恆折磨,並且在這重組中發現自己錯過無數次的當下,體驗快樂的時間原來少得可怕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在世時我們從來不曾醒悟時間是如何被虛擲的,也常常忘記過去苦痛習來的教訓,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便重複著一樣的路徑,這是身為人的悲哀,恐怕也是祝福:「因為每個活動都能拆解成得以嚥下的小片段,所有的時刻不會持續不斷,所以你能體會人生不同事件交錯跳躍的喜悅,就像孩子在灼燙的沙灘上,從這裡跳到那裡」(12)。從沙灘的這裡跳到那裡,而彼岸,那些渡河的亡靈,則以無聲的姿態與重複的動作,暗暗羨慕著孩子的天真無知。


       
另一篇〈鏡子〉,則是探究記憶與存在的本質。在這個死後的世界,死亡並非魂飛魄散,而是生命以另外一種形式,斷片地存放在他人的生命中:「死去的你雖然離開人間,但仍存放於四面八方的他人腦袋中」(82)。人們多希望自己被記住,因此窮盡精力,成就事業,刻碑文建廟宇,耗費無數金錢與人力鑄兵馬俑或立金字塔,無非希望死後生命能以永恆的符號,銘記在世間。然而,看見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樣貌,也可能正是死亡的開始:「散落在他人腦袋中的你在此匯聚整合。一面面鏡子大喇喇擺在你面前,毫無修飾地映照出真正的你。第一次,你清清楚楚看見自己。終於,你真正的死亡從這裡開始」(82)。

        四十則短文拆開來分別看,不也正像是一面面功能各異的鏡子,反映出對死亡與生命的種種奇想與巧思,有令人會心一笑的反諷,也有濃厚哲學宗教思想的大哉問。當聚攏在一起時,這四十則故事又如同鏡中鏡影,彼此返照折射,在層層疊影裡暗中呼應也彼此拆解,相互積累也相互辯證,讓人像進入一座不停變幻結構的巨大迷宮,時而迷惑,時而頓悟。

       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,我不時想到另外兩本我也很喜愛的書,分別是卡爾維諾《看不見的城市》以及艾倫萊特曼(Alan Lightman)的《愛因斯坦的夢》。同樣都是許多短文連綴而成,同樣具有詩意的文字與恢宏浩瀚的宇宙觀,前者以一座座不存在的城市為寄喻,後者以一則則愛因斯坦的夢境為發想,其實都是對宇宙、時間、存有、語言的玄思與探究。值得一提的是這幾本書的譯者都十分稱職,看似平淡自然的文字其實是挖空心思的結晶,令人讀起來彷彿不覺是翻譯本,倒更像是在閱讀一則則文字乾淨的禪宗公案。

       
這四十則對死亡的想像練習,不只是預知死亡紀事,讓人預演未知的死亡,也是讓我們以想像力逆反死亡的必然,對嚴肅的死亡扮個無傷大雅的鬼臉;進一步讓我們反思活著未能探索的潛能,那沒有做出的選擇、分裂而去的人生、未曾抵達的彼方,那些沈睡於自己身體裡,億萬種生命樣貌的可能性。像是從一個亙古的夢境裡醒來,再度進入另一個彩蝶般的夢,翩翩飛翔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